取消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银行缩表背景下“非标”首当其冲 一上市城商行转让8亿非标

李玉敏21世纪经济报道2017-06-15 08:40
银行 缩表 银行动态

  在整个金融体系去杠杆以及银行强监管的趋势下,银行也主动开启了“缩表”模式。

  一家资产规模为2000亿的上市城商行就在一家地方金交所转让8亿元的非标资产,投向为通过定向资管计划投资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在转让要求中,该行表示:“寻资产受让方,也可代持回购。”

  一家股份制银行资管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并非个例,在MPA考核和银监会‘三三四’检查的合规压力下,不少银行都开始抛售资产, 特别是前几年主要依靠同业业务进行扩张的城商行,压力更大。非标类的资产,银行同业几乎都是自身难保,没再接的空间,而非银机构又普遍面临资金紧张,因此在交易所公开寻找受让方也是迫不得已的做法。”

  据该人士介绍,今年4月以来的监管风暴更多的是对风险的摸底排查,虽然要求上报的业务是2016年底有余额,按道理现在匆忙转让或者让人代持是不能规避监管,但有非标业务此前状况监管可能也不掌握,这就让不少机构抱有侥幸心理。

  主动压缩非标资产

  按照分析人士的观点,目前银行主动缩表主要是源于合规压力和流动性压力两方面的因素,而前者更加迫切。因此最先抛售的资产就是非标债权、同业投资等资产,其次是流动性较好的债券,第三是收益率较低的资产也会被压缩。

  某城商行金融市场部的负责人也坦言:“其实同业的缩表去年下半年很多银行就开始了,今年延续了这种趋势,主要因素还是大的监管环境日趋严格。可以看出高层去杆杠的决心很大,对银行来说,合规经营才是第一位的。”

  “非标资产”,按照银监会2013年出台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也称“8号文”的界定,未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型融资等。

  按照“8号文”的要求,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的比例不超过总资产的4%、不超理财产品余额的35%。这是对非标总额的限制条款之一。

  今年年初,《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也有,资管产品不得投资“非标准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及收益权,已投资的应纳入财务报表并在过渡期内清理规范” 。

  银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作为非标资产,更多的是指银行的类信贷资产,目的是通过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渠道向不符合监管政策的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僵尸企业、“两高一剩”行业、高污染企业等提供融资,也有的是为了达到规避信贷规模管制、降低资本消耗目的。

  前述城商行人士也承认,如果严格按照“穿透性”原则,很多底层资产都是不符合信贷政策。目前银监会针对同业、投资、理财业务等跨市场、跨行业的交叉金融业务,存在杠杆高、嵌套多、链条长、套利多等进行专项治理,非标等业务首当其冲。

  鉴于此,不少机构也希望在6月12日之前上报自查报告之前就先转让部分不合规的业务。

  缩表还将持续?

  央行6月14日公布的数据也显示,M2同比增速为9.6%,首次出现个位数,创下历史新低。

  央行有关负责人对此解释说,近期M2增速有所放缓,主要是金融体系降低内部杠杆的反映。金融体系主动调整业务降低内部杠杆,与同业、资管、表外以及影子银行活动高度关联的商业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等科目扩张放缓,由此派生的存款及M2增速也相应下降。

  中金公司陈健恒也认为,在银监会针对银行套利、空转从严下,如限制非标占比、非非标等规避监管的模式,要求加强委外资金穿透、杠杆、资本占用等,导致非标、债券需求减弱,其净融资量均明显下降。

  而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却认为,“对金融行业的强监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会在短期内结束。而且,加强监管的目的是重新塑造一个更为健康的金融生态,而不仅是让某个具体的指标下降”。

  不过,民生银行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峰却认为,“缩表也不是很明显的,主要还是同业业务的缩,为了达到合规的标准。资产业务主要是自然到期,不是很多的抛售行为,主要的还是新老划断,存量的业务不再续作会缩一些”。

  王一峰也表示,目前银行业呈现表内资产负债扩张增速放缓,同时影子银行在资本拨备、透明度、杠杆率、期限错配上的问题导致影子银行自身稳定性差,MPA评估、监管协调、“三三四”检查等都对影子银行呈现出抑制作用。

  在王一峰看来,负债成本上行是未来一个时期银行的主要问题。由于低成本核心负债增加难度大,负债增长转向同业负债和向央行借款成本上升的趋势没有明显缓解。并且,负债成本走高正在向资产端加速传导。

  他认为,对于银行来说,需要优化资产结构、加速流转。对公贷款方面更偏好利率上浮动、有存款派生、授权容忍范围内定价高的客户。零售贷款则表现为“量”和“价”齐升,对按揭贷款有所控制,鼓励房抵贷、综合消费贷等高定价产品。

责任编辑:韩希宇

为你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