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央行媒体:银行业风控需要救火队 更需要筑牢防火墙

马梅若金融时报2017-10-10 09:07
央行 风控 政策速递 收藏

  今年以来,金融风险防范多次成为中央级会议的关键议题。尽管过去几年来金融创新成绩不菲,但不少问题也在逐渐暴露。

  当前,在国内仍以间接融资为主要融资渠道的体系下,银行业也在整治乱象方面面临重大挑战。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列举国内目前面临的重要金融风险时强调,要关注金融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银行不良贷款率偏高、“影子银行”风险、国企债务等问题,这些均与银行业息息相关。

  根据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近年来,中国各类金融机构发展迅速,截至2016年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253.52万亿元(含托管资产表外部分),广义的表外业务总额甚至超过存贷款余额。这一数据令人警醒。解决以金融创新为名的“金融空转”“脱实向虚”等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应当说,监管层今年早有行动。3月末,银监会部署开展“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治理工作,对此业内称之为“三三四”大检查,同业和理财业务监管趋严。在此雷霆之势下,多家银行“暂停”多项政策擦边球业务;4月7日,银监会发布《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和《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强调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和市场乱象,切实查纠参与方过多、结构复杂、链条过长、导致资金“脱实向虚”的交易业务,确保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上述新政收效明显。9月15日,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银行业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分别较年初减少3.2万亿元和1.4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8%和-1.6%;同业理财较年初累计减少2.2万亿元。

  与此同时,对于重点领域的信贷风险关注加强。银监会在召开2017年年中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房地产市场潜在风险和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类金融业务和新兴金融活动的负面影响仍在扩散,非法集资等金融违法犯罪活动仍很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此外,对互联网金融、校园贷、非法集资、类金融机构、民间借贷、理财、电信诈骗、不良资产、区域性风险等金融风险,跨市场、跨行业产品和业务隐患的关注,也在不断升温。

  铁腕执法,是对金融乱象的严厉打击,堪称金融风险“救火队”,对乱象有极强的震慑作用。这种雷霆之势的监管让2017年有“最严监管年”之称,传递出了监管层整治乱象毫不容忍的决心,也是确保金融系统良性运转、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的客观要求。

  然而,仅有“严打”类的救火措施并不够。银行业风险管控在需要“救火队”之外,更需要“防火墙”,以便问题爆发之前尽可能防患于未然。

  首先,优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金融业务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也逐渐走上规模化、秩序化发展之路,内部管理能力逐步提高,但在业务结构调整和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风险隐患。适时弥补监管短板之举必须紧跟而上。例如,8月末,银监会起草了《中国进出口银行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两家银行经营管理和审慎监管的主要方面,督促两家银行依法合规经营、审慎稳健发展;推动两家银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内部控制,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构建资本约束机制,优化激励约束机制。该政策正是瞄准了风险之源,希望通过优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对监管短板进行有效补充。

  其次,提高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能力,完善风险应对机制。

  技术进步与金融业发展推动金融创新产品不断出现,银行业及其客户深受其惠。然而,随着金融产品设计日益复杂,各类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经过种种擦边球式的包装,部分产品涉及领域广、链条长,专业人士都可能晕头转向,摸不清产品的真实含金量;再加上互联网的崛起,导致越来越多非业内人士也得以接触到所谓金融创新产品。这些受众往往防风险意识不强,但抗风险能力又较弱,在所谓专业人士和似乎唾手可得的高回报面前极易受到诱惑。

  对此,监管层不仅要对已出现的违规操作加大惩戒,也需要提前筹谋,做好风险应对预案。在一些金融创新产品问世之初,监管层就需要尽快加强全面了解,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将创新方向引入到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而非自我循环上;另一方面,设定风险预案,以免风险暴露后猝不及防,甚至蔓延成为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再次,加强监管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在混业经营的趋势下,银行业不可能独善其身,而监管层也需要加强沟通与联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设立即意在改变金融监管的“地盘主义”倾向。

  这种监管协调包括多个层面。一是建立流畅的沟通协调机制,不留下信息和监管的死角。“一行三会”等各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充分交流,特别是对重要基础设施数据要做好统计,建立一个更加完备的数据库,在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公开一些关键信息,通过更全面的信息来堵住潜在漏洞。

  二是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规则。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演变告诉我们,监管规则并非一成不变。过去好的规则和制度,一段时间后可能就不适应了,甚至可能引发新的危机。对此,各监管部门要统一认识,统一出发点,才能避免政策效应过度相抵消或相互叠加,影响经济平稳增长和金融体系稳定。

  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32.25万亿元,相当于53个证券业或15个保险业左右的体量;而银行,也是中国老百姓(48.770, 0.00, 0.00%)认为最安全可靠的投资、储蓄所在。毫不夸张地说,银行业的稳定与秩序发展,关乎金融、经济全局。因此,守住银行业风险底线是一场不因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的硬仗,既需要问题发生时“救火队”打击乱象的雷霆之势,更需要在日常工作时未雨绸缪,以优化机构管理、完善风险应对预案、加强监管沟通与协作等方方面面来筑牢风险“防火墙”。

责任编辑:松崎

点击加载

点击加载

发送
普通评论
发送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为你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