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报告(2017)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12-06 08:55
银行业 报告 数据解读 收藏

  2017年,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国际贸易有所回暖。在外贸带动下,中国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超出市场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相机提高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市场利率有所上行。监管部门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专项治理,金融监管趋严。在上述多重因素的作用下,2017年银行业盈利增速回升,不良贷款率企稳甚至有所下降。

  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相比上年同期下降0.0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下降更为明显,由2016年9月末的4.10%下降至2017年9月末的3.56%。 经济企稳也带动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回升。2017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7.40%,相比去年同期上升4.57个百分点。

  贷款结构改变。企业盈利好转后,商业银行对企业部门放贷的意愿增强。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1-9月,企业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5.51万亿,占新增信贷的比重达49%,相比去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在楼市调控升级、按揭贷款额度控制的背景下,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的占比由2016年1-9月的41%小幅下降至2017年1-9月的38%。同期居民部门新增短期贷款1.53万亿,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上涨1.9倍,创历史新高。居民短期贷款主要为消费贷款,规模激增的背后应是部分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三季度监管部门开始严查消费贷流入楼市。

  金融去杠杆成效显著。金融业的杠杆主要通过资本约束,衡量指标为资本充足率。 过去几年,银行业通过加久期、表外扩张等方式变相加杠杆,也拉长了资金链条,加剧了金融风险。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通过抬升市场利率、升级MPA考核、银行业整顿等方式,降低了杠杆水平。

  受多重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资产扩张速度减缓。2017年9月末,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速为10.6%,相比上年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从上市银行看,中信银行、招行、中行等多家银行季度环比“缩表”。同业和理财方面,银监会数据显示,至9月末,银行业同业资产比年初减少2.6万亿元;理财产品增速连续八个月下降,9月末降至4%,比去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

  2017年二季度,银监会相继对“三套利”、“三违反”、四不当”等金融乱象进行整治,银行资金空转减少,经过治理后,至9月末SPV(特定目的载体)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47个百分点。

  金融科技的发展持续重塑银行业态。电子渠道替代率上升,客户对物理网点及人工服务的需求下降,财报显示, 截至2017年6月末,工农中建四大行员工合计160.40万人,相比2016年末减少 2.57万人。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下,传统银行的内生产品链正逐渐演变成全社会的产业链,银行的基础业务正被外部细分的金融机构和公司分割,如第三方支付对支付市场的抢占、货币基金对存款的分流。

  2018年将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预计金融改革将进一步深化,银行业监管将继续趋严,金融去杠杆将持续,商业银行通过做大资产规模盈利、空转资金套利的空间越发逼仄,只有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方能行稳致远。

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报告(2017)

  基于上市银行2017年前三季度业绩透视银行发展趋势

  1.盈利情况

  受金融脱媒、息差收窄的影响,银行盈利能力下降。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微幅增长甚至负增长,但净利润仍保持了一定增速,这主要来自2015年以来银行不良预期改善带来的拨备利润释放。(见图一)

  2.资产负债结构

  受MPA考核、同业整顿影响,部分银行“缩表”,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均出现萎缩,银行在资产端、负债端都面临不小压力。从结构看, 主要是贷款开始回暖,同业资产规模大幅下滑。

  (见图二)

  负债端压力巨大。2017年,银行业存款流失问题更为严峻。除四大行稳健增长之外,中小银行存款压力巨大。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25家A股上市银行及邮储银行存款总计新增6.27万亿元, 同比少增近2万亿元。8家上市股份行平均存款增速年化比率仅为2%,远低于2016年7.8%的全年平均增速。

  3.资产质量

  2017年,随着宏观经济出现复苏迹象, 银行资产质量趋稳。多数上市银行呈现了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不良率下降的情况,这为银行转型带来了基础和时间窗口。银行纷纷提出向“大零售”转型的理念并开始付诸实践,从2016年的地产加杠杆,到2017年的消费加杠杆,商业银行正在寻找零售金融转型的途径,意图摆脱对公业务的不良压力。(见图三)

  4.资本充足率

  从2013年到2018年六年的过渡时间内,中国银行业将逐渐实行新的巴塞尔协议III,大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要求比以往多了3.5个百分点。在此情况下,一方面银行业务、上市步伐加快;另一方面,可转换债券成银行重要的资本补充手段,这一情况此前罕见。2017年以来,已有11家上市银行公布发行或者拟发行可转债的相关公告,计划募资共计2195 亿元。

  (见图四)

  总体看,银行业监管环境趋严,市场环境在2017年发生显著变化。2017年以来,银监会密集出台了多个监管文件,包括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银行业风险防控、弥补监管短板,以及开展“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治理等。对商业银行而言,高速增长的黄金年代已远去,在资产、负债、利润、资本约束等全方位压力下,如何转变经营思路,走出有特色的银行之路,将是今明两年管理层所需思考的重大课题。所幸,宏观经济回暖、消费升级等给了银行业这一宝贵的时间窗口,“白银时代”由此启幕。

  展望2018 金融监管体制初具雏形:穿透式、全覆盖

  长期以来,“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是中国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金融混业发展迅速,分业监管体制无法适应混业经营的现状,因此中央提出了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议。

  两年来,金融监管体制的研究和改革稳妥推进。目前,新时代金融监管体制框架已初具雏形:中央层面已成立国务院金融发展稳定委员会,地方金融办则加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牌子, 与一行三会形成错位监管和补充。金稳委不仅承担一行三会之间的沟通协调职能,也将承担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沟通协调职能。由此,穿透式、全覆盖的金融监管框架初步构建。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0月15日在2017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演讲时介绍,未来金稳委将重点关注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行业、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四方面问题。

  在地方层面,地方金融办加挂金融监督管理局的牌子。金融办由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政府直属机构,由此带来三重改变:从原来的社会服务机构上升为具有国家管理权限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资金是半自筹半拨款,直属机构则由财政拨款,经费来源更有保障;人员编制增加。

  广州市金融工作局局长邱亿通曾经公开表示,地方将负责对融资担保、小贷、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 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农信社以及P2P业务的监管。

  综上所述,未来几年中国金融业将进入一个强监管的时代,监管真空、监管短板、监管不足的现状将会改变,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同业套利的空间将变得逼仄,这将对银行资管及资产规模的扩大有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而最为根本的,则是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金融业要回归本源,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效率。

  2018年货币政策易紧难松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称,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

  基于此,明年金融严监管、去杠杆仍将持续,叠加通胀上行压力和美联储加息,货币政策存在趋紧压力,同时国内经济运行基本面将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为货币政策提供支撑,因此2018年货币政策依然是易紧难松,可能出现利率抬升。不过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角度而言,可能存在结构性宽松。

  由于影响面广,2018年上调基准利率的可能性并不大,极有可能延续2017年抬升逆回购、MLF招标利率的方式。未来银行间市场利率逐步抬升,流动性仍将持续紧平衡,不过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日益丰富的背景下,季末效应将有所缓解。信托计划、银行理财收益率或将缓慢抬升。需要强调,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因此利率涨幅有限。

  其次,随着金融去杠杆逐步到位,预计未来社融规模和M2增速的差距将逐步缩小,2018年M2增速有可能回到10%以上, 基于支持实体的要求,社融增速仍将维持在13%左右。结构上,社融表外转表内趋势放缓,不过表内融资更具主导的结构将得到确立,其它非标渠道收紧、年末表内信贷额度受制约情况下,信托融资将稳健增长;与此同时,伴随着债券违约势头放缓,直接融资占比或出现回升。

  这也意味着银行表内信贷冲动较强,不过仍将受到额度制约。需求较大与供给不足之间,银行息差将扩大。与此同时,伴随着“资管新规”、“同业存单纳入MPA”等实施,银行同业存单、银行理财和资管业务新增规模将面临制约,零售业务仍会迎来机遇。

  再次,易紧难松的货币政策对汇率稳定形成支撑。其实从经济基本、汇率形成机制和情绪因素三方面来看,基本面向好,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持续单边看空人民币的市场情绪已经被扭转,“人无贬基” 将是既定事实,人民币或将面临一定升值压力,不过基于逆周期因子存在,汇率整体稳定可期。随着央行将逐步减少外汇市场干预,未来外汇占款将多数月份在0附近,外汇储备也将呈现小幅双向波动。

  货币政策之外,宏观审慎政策颇值得关注。未来该政策的不断完善将要求金融机构运行更符合监管要求,因此按照监管要求推进业务,将是2018年乃至以后更长时间金融机构获利的重要基础。

  中国银行业2018年发展展望

  目前银行面临的整体宏观经济还处于L型平台期,但2018年银行盈利能力有望企稳,不良暴露增速继续下降。银行业2017年的资产负债表修复和重构还将在2018年延续。

  盈利方面, 2017年,降息对银行影响逐步缩小。受宏观经济影响,信贷需求增长,银行信贷规模仍在扩大;另一方面,银行通过降低内部成本等措施提升效益。在经济形势有望稳中向好的趋势下,2018年银行业盈利能力也有望企稳。

  资产质量方面,银行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核销的同时,受经济环境以及银行业严监管态势影响,风控水平提升。不过,从区域来看,银行分化较大。东南沿海地区不良率先爆发,也率先出表处置;而中西部一些省份的不良还有攀升之势。

  负债方面,监管大势下,对同业负债依赖将进一步下降,要维持负债规模,必须提高对个人和公司部门的负债,银行可选择几种路径,其中,支付结算性资金因为规模大,成本低,将是银行重点竞争的市场,考验的是银行前台营销和后台系统支持的全方面能力。

  资产方面,一方面是考虑到整体利率环境,采取的一种策略是增加可流动资产的配置,在利率上行过程中可及时替换高收益资产;另一方面,要紧贴产业政策导向,在行业上做好资产配置。

  银行分类来看,在2017年金融去杠杆和去空转背景下,国有银行受到的影响最小,股份行最大,城商行和农商行之间的分化较大。2018年,预计股份行的调整还将继续, 但随着风险的逐渐暴露和化解,可能出现触底反弹;另外区域性银行的分化还将持续,过去资产结构较大依赖同业投资和表外扩张的银行可能受到较大的利润压力;而国有大行受到的影响也可能甚于2017年。

  其内在逻辑是,随着股份行和区域性银行减少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同业负债规模下降,要想保持负债规模(从而保障资产规模),特别是对零售端,主要是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存款价格。随着股份行和区域性银行全面进入存款利率(也包括银行理财)竞争,“水涨船高”,也会向国有大行的负债成本传导。

  业务方面来看,作为金融加杠杆以及风险点较为集中的领域,在金融监管部门持续保持高压状态下,2018年银行业“创新型”(过去层级多、嵌套多)的业务仍将持续收缩,但在2017年已经大幅压缩的情况下,其下降的幅度将会有所放缓。

  2018年个人消费信贷规模预计将持续增长,住房信贷规模增速放缓。一方面,个人业务是银行经营的稳定器,受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使得银行批量服务个人客户成为现实。

  2017年9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回落至26.2%,较年内最高点低10.6个百分点,3月份以来持续月度同比少增,前三季度增量为3.2万亿元,同比少增4247亿元,增量占比下降至28.7%,较上年同期低7.0个百分点;但非住房消费贷款大幅增加,前三季度增量为1.9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预计这一趋势在2018年将持续。

责任编辑:韩希宇

点击加载

点击加载

发送
普通评论
发送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为你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