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农村金融机构如何获取“农户大数据”

徐绍峰金融时报2018-04-12 10:52
农村金融 大数据 金融AI 收藏

  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直销银行……商业银行获取客户大数据的渠道,如今无处不在。

  不过,一旦进入农村,面对农户,特别是偏僻地区的农户,这些渠道便难有用武之地。

  虽说互联网早已渗透进千家万户日常生活,但中老年农户理念的转变并不在一朝一夕。除了发达地区农村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很多地方,绝大多数农户很难接受手机银行、微信银行,更不要提什么直销银行了。有调查显示,多数农户认为理财、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产品不够安全,对互联网金融等新渠道持有戒备心理。他们信奉现金为王,钱拿到手算钱;即便不取现金,也要把钱放在存折里,平时没事拿出来看看,心里踏实;存取款也习惯于到物理网点柜台办理。

  不在线上有任何交易活动,农户大数据就难以获取,信用评级就无法通过大数据生成。这也是一些大中型商业银行针对农户的普惠金融,因数据获取成本太高,在农村推行得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较之大中型银行,以农商银行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在获取“农户大数据”方面,有自己行之有效的“独门绝技”,或者说“土办法”。

  农村金融机构以县域经济为生,客户群体中除了小微企业,便是广大农户。他们开展信贷业务,要防范风险,要深耕农村市场,要扎根农村,首当其冲必须解决农户大数据获取问题。

  由于各地民风民俗不同,农户大数据的获取只能因地制宜。农村金融机构一旦发挥熟人社会优势,通过精细化、点对点摸查,积累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其他金融机构难以复制的农户“数据壁垒”,构筑出数据“护城河”,那么,其在县域就拥有了核心竞争优势,金融产品创新就有了源头活水,支持“三农”也就有了抓手。

  如何才能获取“农户大数据”?

  很多人以为,“农户大数据”就是让客户经理挨家挨户调查。其实,没有这么简单。虽说村民淳朴,但农户都是白天干活,晚上回家,客户经理要拜访也只能在晚上。晚上入户,先说农户凭什么信任你,让你进门,毕竟客户经理不可能家家熟悉;其次,入户后,客户经理盘查似地问这问那,农户凭什么要把家底和盘托出?

  农户最相信政府,农商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与地方政府关系融洽。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确保客户经理入户时,有当地乡镇政府派出的分管村片的片长,协助客户经理联络村干部陪伴,对农户经营主体进行系统、全面地摸底,建立农户经济档案,为农村贷款业务发展奠定基础。这一点,一般垂直管理的商业银行与县、乡、村政府关系泛泛,对农户大数据既无力也不屑于收集,农村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基本没有竞争者。

  入户调查并非带个本子,记这记那,搞得农户很紧张。农村有农村的习惯,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话话家常,什么都谈;客户经理则在闲聊中,了解需要了解的数据;数据整理一般回去后凭记忆录入电脑。通过这个办法,可以完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填补农村信用空白,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农户大数据建起来虽然非常耗时,也很辛苦,但农村金融机构容易与村民沟通的特点,使数据获取相对快捷。一旦大数据库建好,就可以突破瓶颈,将农户信贷业务做得风生水起。

  由于数据来自于入户原始调查,且隔一段时间回访,数据动态更新,因此农户大数据库有其他金融机构难以进入的“壁垒”。农村金融机构借此数据库,可以了解农户家里有几口人、年龄分布情况、家里拥有的房屋情况、牲畜存栏数量、每年粮食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一旦农户有用信需求,就可凭大数据推算出农户偿贷能力,做到其他金融机构难以做到的快速放贷,确保农户不误农时。

  客户经理入户调查,也会对农户家风、人品有深入了解。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同样具备了将农民伦理、道德、家风、人品作为信用要素,把农田作物、养殖场圈、种植大棚等经营项目作为信用保障,发展县域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

  特别是,“农户大数据库”建立后,一方面可以针对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小、客户相对分散的特点,精准研发消费金融产品;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农户信贷需求急、贷款周期相对稳定等特点,组建懂市场、懂客户、懂需求的小额贷款中心,发展小额贷款业务,以此构建农村金融机构差异化发展战略,将农村金融机构打造成“小而精”“小而美”的机构。

责任编辑:韩希宇

点击加载

点击加载

发送
普通评论
发送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为你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