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银行业积极谋变回归代客理财本源

金融时报2018-04-17 15:45
银行业 银行动态 收藏

  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称“资管新规”),资管新规落地在即。值得关注的是,同期正是上市银行密集披露2017年度业绩报告之时,资管新规落地对于上市银行业绩的影响以及银行如何应对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重点话题。

  《金融时报》记者通过梳理发现,不少上市银行高管在其业绩发布会上明确表示,资管新规将不会对银行业绩造成大的冲击。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认为,银行业对资管业务未来的信心主要源于不少银行已开始为资管转型积极谋变,包括在资金端打造净值型产品体系、在资产端推进非标转标、拟设立银行资管子公司等。

  “不打无准备之仗”

  事实上,自去年11月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后,一个辐射百万亿资管行业的监管新格局便逐步呈现在眼前。银行业顺应监管风向而动,在资管业务领域动作频频,为资管转型采取了诸多准备举措。

  工商银行2017年报数据显示,该行理财产品余额达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存量与增量规模都位列同业第一。“资管新规出台后,工行不会受到大冲击。”工行行长谷澍表示,该行有信心实现资管业务更规范更好发展,且已做好相关准备:在资金来源端,打造净值型产品体系,逐步按照资管新规要求,实现产品净值化;在投资端,做好非标转标的研究,不断寻找更多的标准化投资产品;在风险控制方面,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简化产品体系,减少嵌套,使产品穿透性更好。

  “我国的资管业务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目前,净值型产品比例较低,正是下一步发展的空间,也是将来的增长点。”中信银行行长孙德顺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银行应从自身做好应对措施,推动资管业务回归本源。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一些银行存量非标债权占理财资金比重控制得较好,也为资管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招商银行副行长王良在2017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该行的表外资产大约2.1万亿元,其中,1.1万亿元为标准债券型资产;4000亿至5000亿元为股票型的权益类资产;非标资产份额很小,只有约2000亿元。“招行去年发优先股,强调内生增长,已经有一部分资产回表。招行不需要额外增加资本,资本充足率远高于监管要求。”王良说。

  中信银行高管在2017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去年,该行同业资产投资主动压缩6000多亿元,目前的资管资产里剔除债券投资后,其他资产占比不大,一年内到期的产品可以及时用其他方式对接,对资本充足率影响不会超过0.1个百分点,资本压力很小。

  银行资管子公司设立或提速

  今年3月23日,招商银行公告披露,拟设立资管子公司“招银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初始注册资本拟定为50亿元,由该行全额出资发起,持股比例为100%。引发业界关注。

  而实际上,招行并不是第一家计划成立资管子公司的银行。早在2015年1月,监管层表态,条件成熟的银行可对信用卡、理财、私人银行等业务板块,进行子公司改革试点,实现独立经营。随后,多家银行公布成立资管子公司的计划,包括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但多年未见进展。伴随着资管新规的即将落地,招行此时宣布计划成立资管子公司,被业内人士认为具有某种“信号”意义。

  “理财过去都是资金池运作,存在期限错配问题,未来需要吸收长期资金,才能满足理财的长期资金需求。”王良称,资管子公司成立后,能解决非标标准化以及目前存在的多层嵌套问题。同时,通过子公司专业化运营,可以实现与母行风险隔离。

  不少业内专家认为,继招行之后,银行设立资管子公司有望提速。“预计资管新规正式发布后,资管子公司的设立将迎来有利的窗口期,银行设立资管子公司的热情有望升温。”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徐承远表示,设立资管子公司为银行合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一方面,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与银行传统业务之间建立了有效的防火墙;另一方面,有利于获得独立开展资管业务的资格。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也持有相似观点,他认为,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资管子公司的设立进程大概率会加快,大中型银行或将普遍设立资管子公司。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设立境外子公司也成为银行资管转型的一个选择。据悉,工行去年在香港成立了一个子公司——工银资管(全球),主做资管国际化方面的业务,规模已发展到1000多亿港元。“做资管业务国际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客户需求,很多国内客户有在合规框架下参加国际市场投资的需求;同时很多国际上的投资者也有合规地来参与中国境内投资的需求。”谷澍表示。

  净值型产品同比增长超50%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在增速、结构、重点投资资产分布等多方面都有所变化。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29.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860亿元,比2016年少增5.1万亿元。

  特别是保本型理财产品正逐步萎缩,净值型产品占比增加。普益标准平台汇总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12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行理财产品190721款(不考虑2017年之前发行, 2017年存续的开放式产品),其中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189538款,净值型理财产品1183款。相比于2016年全年发行的756款,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同比增长56.27%。

  从银行个体来看,招行财报显示,该行的净值型产品比重也比上年有所提高。截至去年底,招行净值型产品占理财余额的比重为75.81%,比上年底提高2.93个百分点,标准化债权、权益类资产的投资占比,也比上年末提高12.5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理财产品中被认为可以填补保本保收益空缺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增长迅速。“很多低风险理财购买者是年龄较大的客户,他们对于保本产品的需求仍然较高。”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表示。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末,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接近8万亿元,同比增长38%。尤其是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上升较为迅速,以中资大型银行为例(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国开行、交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今年1月份,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达1.5万亿元,与2017年1月份的0.97万亿元相比,增长约55%。

责任编辑:陈爱

点击加载

点击加载

发送
普通评论
发送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为你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