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中行原副行长王永利:货币金融要积极应用新技术

王永利当代金融家2018-04-18 09:50
王永利 货币金融 科技 创新 数字银行 收藏

中行原副行长王永利:货币金融要积极应用新技术

  金融发展的三大阶段

  随着人类交换的发展,需要有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及价值储备,从而催生出了货币。但是货币从最原始的各种实物货币到逐步集中的贵金属,到法定的规制化的金属货币,到贵金属本位制化的纸币,最后到信用货币体系下的纸币,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整个过程里都是适应贸易不断的发展、技术不断的进步及相关材质的出现在不断的进步。货币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就算到了纸币的阶段也并未停止进步,只是现在社会对于货币的概念或认知还停留在纸币的阶段。

  本人把货币发展过程划分成了两大阶段:到纸币为止称为“有形货币”,尽管经历了将近三千年的历史,变化很大,但是仍为有形的状态。随着技术的进步、清算方式的变化,货币进入无形的状态,货币的数字化在快速的进步,可称为“无形货币”。

  货币金融

  从有形货币转向无形货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进步推动清算方式在快速的变革。当货币流通清算的方式是用现金来清算时,货币的流动主要是依托在贸易往来的基础上,货币的流通是以商品的交换,经济的运动为主导或者基础,可能在此基础上也会出现部分现金的借贷,但是影响力相对较弱。金融建立在货币基础上,货币的产生、运行及后期一系列的发展催生了金融。如果从货币的产生和流通使用就作为金融活动开始的话,那么一开始主要是围绕货币的印制、投放、检验、清算、支付等功能开展,这种以货币印制和流通为主体功能的阶段,可以叫“货币金融”,是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

  资本金融

  随着货币的演变,特别是从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后,不管是金属本位下的纸币,还是信用体系下的纸币,都开始逐步跟承载货币价值的实体物质分离,并进一步催生了货币向资本或者资金的转换。货币在流通时,不再完全是以商品的流动为主导或者为依托,而更多的是以货币融通为主导,不管股权投融资,还是债权投融资,抑或是可转换的结构化的投融资为主导,都推动货币金融的发展迈上新的阶段,货币转化为资本或资金,货币不只是简单的价值尺度、交换媒介了,已经是投融资的核心内容。这种以资本或资金融通为主体功能的金融,可以叫“资本金融”,是金融的成熟阶段。因为“金融”主要就是资金融通的概念。

  交易金融

  当货币和价值载体逐步分离后,就推动资产的实物流动和其价值的流动发生分离,所以实践中就出现了所谓的资产货币化、证券化和交易化。可以把资产的权益或者未来的现金流剥离出来,形成一个资产证券化的产品,不管叫ABS还是MBS、REITS等,通过这种证券化产品可以更加灵活配置和买卖,更加充分地发挥货币金融功能。金融的本质或者宗旨就是将社会闲置资源通过金融的运作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金融会从新创造的价值里分得部分利润,这就是之所以产生金融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根本所在。金融会把社会的资源更高效、更便宜、更安全、更合理的进行配置,最终创造更大的价值。

  当金融更多地以资产证券化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实现直接的投融资,或者实现资产负债的灵活配置与调节,以及风险的分散与控制,金融进一步转化为以交易为主体功能时,可以叫“交易金融”,这是金融的高级阶段。

  伴随货币金融的发展,与其始终相伴相生不断发展的就是风险。从最早期的货币产生开始,就有货币的假冒伪劣、被抢被盗被骗等风险。上升到资本金融时,信用风险等一系列的风险随之出现。再上升到交易金融的阶段,市场化的风险会瞬间爆发,传播性更大。所以金融要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出更大价值,前提是必须控制住风险。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能力实际上是金融发挥好作用和坏作用的分水岭。能真正的做到识别风险,控制风险,才能使资源得以合理配置,产生良好的结果,反之则不然。如果金融的利润不是从新增价值里获得,而是通过金融运作在重新瓜分现有的财富,甚至把资源配置错了,不仅没有创造出新的财富,反而把现有财富都给损失了,那将对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害,金融就变成“坏金融”了。2017年后中央国务院特别强调金融要回归本原,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道理就在于此,金融不能过分脱实向虚、侵占实体经济利益。

  支付清算是货币金融的重要环节

  货币金融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支付清算。这是所有新技术推动货币金融发展的关键点。货币不断的演变是为了更方便、更高效、更便宜的去解决交付的问题。货币支付的发展从效率低的邮汇、电汇到银行卡、电子银行再到现阶段高效率的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一直在改变。支付清算里体系性的变化,从现金清算(直接的现金收付)转到记账清算后,货币金融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如今直接用现金收付的越来越少,货币收付总额中99%左右使用转账支付的方法。

  关于转账支付

  关于转账支付、记账清算,第一,需要有中介机构,收付双方需要在中介机构开立清算账户,保留必要的备付金存款。当发生经济往来时,不是直接用现金去支付,而是通过中介来给转账。中介先是从付款方账户减记其存款,进而转入收款方账户增加其存款进行清算,没有实际动用现金,而是直接用债权债务关系增减来解决收付清算。比如A和B,A要把钱付给B,两人均在银行开有个人账户,中介根据A的收款指令直接从A的账户里扣掉相关款项,转到B的账户,并发出收付款记账通知。由此,可以大大减少现金的印制和流通,原来现金清算的那套成本可以大大节省,效率大大提高,全程记账清算,还可以增强资金流通的监管,增强反洗钱、反偷税、反恐怖输送等的管控力度。

  第二,货币从一开始就更多地聚集到中介处,使社会闲置资源高效的聚集,中介可以拿出其中稳定的部分发放贷款,大大提升货币(资源)利用的效率,降低收付清算的成本。

  第三,更重要的是,这使货币的形态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有形货币更多地转变成无形货币,从现金更多地转变为存款。比如2017年底我国近168万亿元的货币总量中,真正的流通中的现金只有7万亿元,而且未来现金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还会加快缩小。随着记账清算的发展,货币的数字化、无形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

  关于货币投放

  货币形态的改变进一步影响到货币的投放。从最早期的印制现金后投放,到如今无需印制现金,只需记入存款账户就可以,不管支付、贷款,还是在人民银行购买外汇时支付的货币,都可以直接记入到收款人的存款账户。如今跨境的资金收付已经很少用现金收付了,在记账清算方式下,所谓货币的流出或者流入,实际上指的是货币所有权的流动,而不是货币现金的流动。比如所谓美元流入中国,形成中国的外汇储备,实际上是美元的所有权转到中国,而真正的货币,银行叫“头寸”,根本就没有流出过,资金只能是存放在美国的资产,而美国就会因此增加对外负债,但美国金融机构会因此增加清算沉淀的既稳定又便宜的资金,增强其资金实力。这样,中国的外汇储备,“只能用出去,不能拿回来”,比如中国对美元外汇的储备可以通过进口、投资或转让用出去,而不可能直接把美元现金拿回来。同理人民币走出去、国际化也是如此。应该鼓励转账方式走出去,限制现金走出去,这样,国外拥有人民币越多,中国的人民币外债也就越多,同时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会越强。这种结算沉淀的资金是所有方面最稳定、最便宜的资金。如果中国有十几万亿人民币成为外国的储备的话,中国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会完全不一样。也正因为在记账清算方式下,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人民币所有权溜出去,而货币仍留在中国,所以人民币全球清算和交易的总中心应该在中国(在岸),而不是在离岸。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必须加快建设人民币全球清算体系和对外开放的人民币交易中心(推出各种相关产品和市场)。

  技术改变货币金融

  记账清算的基本原理

  如何用技术改变货币金融,特别是支付?这需要把握记账清算的基本原理。第一,记账清算首先要有账户,该账户需要索取开户人的信息,记录收付款事项和余额,建立身份验证机制(如密码)等。其次,需要有账户的信息载体,账户所有人在异地存取款或办理支付清算时就需要有一个账户载体,就是信息的载体,如支票、汇票、银行卡等。有了账户载体后,到异地办理支付还要有信息接口和信息传送渠道。早期的银行卡要在POS机上刷卡后,将信息迅速传给发卡中心,发卡中心马上验证信息,检查持卡人信息是否准确、金额是不是在存款或授信范围内等,如果没有问题就会迅速反馈回去,POS机打出单据,持卡人完成签字确认即可。清算中心再从付款方账户扣款,支付给收款方账户。其实银行卡只是信息的载体,所有信息都存放在芯片里,其具体的形状、材质等并不重要,只要有信息载体就可以。所以,当移动互联网发展成熟后,银行卡和POS机就可能被手机取代了,银行卡的信息可以直接装在手机上进行连接,通过密码进行确认。

  第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将成为网络社会里最集中的一个互联网的入口和终端。未来所有的有形的卡、证、单、票等,统统都可以用手机解决。前提是相关的信息中心一定放开。比如身份证,腾讯已经在跟公安部合作,将身份证信息安装到手机上,用手机取代身份证,只要公安部能在当事人许可情况下把身份证的信息对外开放(这同样要有安全保护措施),信息能完成传递。

  技术催生变革

  用技术去改变货币金融,最重要的节点就是支付清算。现阶段的技术已经在快速发展,随着宽带传输、移动互联、云计算及生物识别、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广泛应用和突破,互联网开始互联互通、跨界融合,打破了原来的各种束缚,突破边界,带来人类社会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等方面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比如原来受到信息不充分对称的限制,形成不同的产业链条,每个产业链条又形成很多专业环节或中介等,一个产品从生产到终端的消费,中间无数个环节,凡是有环节有操作的过程,就有成本、损耗、风险。但是如今通过互联网,供需双方可以直接交流,省去中间环节,可以大大拉近供需双方的交互距离,实现供求的直接对接。过去需要资源时,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要取得所有权才能随时使用,反之则不然。互联网快速发展后,资源的使用从所有权为核心变成了以使用权为核心,可以随时租用,所以共享经济在快速的出现。

  货币金融与比特币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金融也必然受到冲击,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血脉,是资源配置的核心,所有事物变化最后终会落到金融上,特别是支付清算一定会变化。从货币出现到金融的出现,货币金融一直朝着专业化、独立化的方向在推进,而且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开始相对独立的运行,形成了一个“虚拟经济”的概念,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金融功能开始回归,直接融入了经济运行的流程里,形成所谓的流程化、一体化、自助化、智能化的运行,金融开始改变长期以来的发展轨迹,由“脱实向虚”转为“脱虚向实”。

  技术是否会颠覆货币金融?

  重大改变意味着新的问题也将层出不穷。比如货币、账簿、运行体系,是否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特别是区块链、“数字货币”的发展是否会颠覆货币金融?

  个人认为,货币金融有其本质属性、发展逻辑、发展规律、风险底线,可以用新技术来改变表现形态、运行方式、管理体系,但是最本质的内在的逻辑是不能轻易去变的。比如当货币出现问题了,因为没有金属本位的严格约束,完全是货币当局按照自我意愿进行货币的印发,货币就很容易超发,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可能会被打破,甚至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有人于是尝试建立去中心化的货币,完全由计算机系统控制,高度模仿黄金,不仅预先核定总量,而且核定每个时段具体发出的数量,形成网络内生的加密“数字货币”——比特币,经过几年的运行,现在比特币以及类似的网络数字货币产生了很多的社会冲击力。

  比特币能否成为货币?

  那么,比特币能否成为货币?个人认为,首先比特币不符合货币发展的本质和逻辑。因为货币从产生开始,一定是价值的尺度、价值的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都是跟价值有关的。所以能做货币的,一定是社会里公认、尊崇的物品,而且是有价值的。比如,早期的贵金属货币,金属本位下的纸币(其实是代币),都有贵金属的价值做支撑。脱离金属本位后的纸币,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实际的价值做支撑,实际上仍有一定比例的货币储备物,如黄金、外汇等的价值做支撑,货币储备物的质量和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决定着货币的质量,信用货币体系下的货币,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做支撑的,否则,货币的信用就会受到很大威胁。有价值作为支撑,仍是货币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特征。而比特币则不同,完全是在发币的网络环境中,通过“挖矿”产生的系统内置的“加密数字货币”,是一种数字加字码的特殊符号,没有像黄金一样真实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同时,从设计原理上,高度模仿黄金,不仅总量控制在2100万个,而且一定时段产生的货币数量都有明确规定,根本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本没有弄明白为什么黄金会退出货币的舞台,实际上是货币设计思路上的一种倒退。为“挖矿”产生比特币,还要大量消耗电力等资源,但如果不能与现行的法定货币兑换,其价值就难以实现,其依托的区块链也无法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其价值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比特币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货币,也不可能颠覆或取代法定货币体系。

  当然,比特币也不一定毫无价值,完全可能成为互联网平台或社区内专用的网络“社区币”或“商圈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平台特别是部分跨境发展的平台,可能在支付清算过程中会涉及到一系列问题,比如身份的验证,同时涉及到很多国家的身份信息,如果每笔都这样去核实,成本是很高的。同时货币也是一样,涉及不同国家不同的货币,如果每笔都去验证,成本和分析也是很大的。再比如,如今不光是身份证的信息,还加了生物识别(脸谱、虹膜、指纹等),如果每笔都核实,信息存储和运算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跟比特币所运用的哈希值字符或者加字母的量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实际上,在新的网络世界里,不能完全照搬线下传统的做法,完全可以在线下采集用户的身份和密码信息,而在网络平台上创新赋予每个用户新的统一的身份代码,并保持与线下法定身份信息的一一对应。同时,在网络平台上设计一种统一的代币体系,法定货币只能兑换成专用的平台货币后在平台上使用。这样,即使网络平台在全球跨境运行,但其上只运行统一的身份信息、统一的货币,其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成本和风险可以大大降低。这时候所运行的货币实际上只是一种网络“商圈币”,可以作为特殊环境中具有特殊用途的清算货币,是与法定货币不矛盾的。在法定货币统一运行的情况下,在人民币是法定货币情况下,不代表就没有商圈代币。比如每个单位的饭卡,很多种的购物券或卡,甚至现在平台上的积分等都是赋予了特殊的权益,在授权内是可以作为“币”来使用的。

  如何管理“商圈币”

  定位于“商圈币”时,管理上就有几点要求需要明确:第一,要明确使用和运行范围,不可出圈随便兑换和流通使用。若只是将比特币定位为一个特殊的虚拟商品,就可以随便买卖,货币金融无需或无法监管,但其已经在行使很多“币”的功能了,只是定位于“虚拟商品”显然不合适,必须受到货币金融的监管。第二,若定位于商圈币,只能在一定商圈或某个平台使用,那么监管也就清晰了。

  现在对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监管好像很难把握尺度,监管显得畏手畏脚,是因为到现在为止,做币的人对货币金融没有充分的认知,没有足够的尊重,想颠覆它,运用了很多新技术,提出了很多新理念,甚至认为区块链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是互联网跨时代发展的核心技术,是重新建立社会信任和秩序、发展价值互联网的意义重大的技术等,令人不得不对此充满敬畏。而做货币金融的人,又对新技术、对区块链等非常陌生,缺乏进一步的了解,不敢轻易干预,唯恐担负阻碍时代进步的骂名。

  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把比特币等定位于网络商圈币,那就按照“商圈币”的一般要求进行监管,而且只要把住其与法定货币的兑换环节就行了:商圈币可以与法定货币兑换,但超出一定规模,法定货币兑换平台或机构必须实行实名制,满足法定货币监管的基本要求,商圈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必须满足“原币种、原账户、原户主”进出的要求,防范洗钱、转移资产等不法活动的发生。类似比特币一类的数字币不跟法定货币兑换,那么其价值几乎实现不了。只要严格控制兑换环节,不允许投机行为出现,其问题自然会变少。

  应用互联网技术需理性

  互联网的发展范围越来越大,聚集的资源越来越多,但是并不代表互联网技术平台性公司就能无所不能、包揽天下。技术的发展是在推动社会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分工与合作,所以,未来,尽管组织结构、商业模式在变,但分工会更加明确,更加强调专业分工、合作共享。现阶段可能很多人都想去做互联网大平台、大数据、大征信等,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找准自己独特的优势,对外开放、相互合作才是未来发展的真正方向。至于现在火热的区块链,其技术还不稳定。区块链是很多技术的集成,现在唯一应用成功的是“币圈”,就是比特币这一类内生币,比特币算是区块链封闭运行比较成功的案例。很多人由此认为区块链是价值的互联网、信任的互联网、秩序再造的互联网等,个人认为其实不然,比特币所运用的区块链,完全是封闭的体系,运行的是内生的资产,从源头上就能保证资产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但这种封闭的体系能解决现实世界真实资产的转移吗?如果从源头上推送的资产就是虚假的、非法的,运用区块链就能解决问题吗?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区块链到底有多大的实际价值?所以,对区块链、数字币等,必须理性对待,准确把握。目前,除“币圈”应用外,区块链应用基本上都还是实验室,在实验过程里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极其罕见。

  总之,货币金融一定要积极应用新技术,同时又必须理性的、准确的去应用。

责任编辑:Rachel

点击加载

点击加载

发送
普通评论
发送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为你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