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触摸“人工智能” 2018上海科博会闭幕

郑莹莹中国新闻网2018-08-28 09:25
上海科博会 人工智能 金融AI 收藏

触摸“人工智能” 2018上海科博会闭幕

  以“科普----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8(第五届)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27日在上海展览中心落下帷幕。主办方透露,为期4天的展会,共吸引了近12.5万观众观展,现场交易额近1200万人民币,意向交易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

  上海科博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作为指导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科技馆共同主办。

  展会现场,350余家科技企业、科技园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带来的3500余项展品,数百场科普演绎活动和论坛,诠释了一个主题------人工智能离我们的生活到底有多远?

  一场邂逅,拉近了科技和应用

  能够去现场观看火箭发射是可遇不可求的,火箭发射VR体验系统着实让观众过了一把瘾:远处的长征5号火箭静静矗立在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周边是绿色的椰子林和碧浪滚滚的大海。视野由远及近,火箭从一支粉笔变成了庞然大物。视角跟着火箭一起向上飞,轰鸣声不断,助推器不断脱落。一直到冲破大气层之后,突然间一片寂静,火箭箭体悄无声息地滑落下来,一个太空舱的帆板打开,并与一个庞大的空间站进行了对接。最后视角转向了远处的星辰大海。

  这是一位现场观众在星天地创客空间带上VR头盔看到的场景。摘下头盔,他说:“仿佛身临火箭发射现场,真的太震撼了!”

  工作人员介绍道,这套系统依据真实火箭发射基地环境及发射场景,进行高还原度三维建模,能给观众带来真实壮观的体验感受。虽然VR技术在航天科普教育中已得到比较多的应用,但像这样步骤完整的火箭发射VR体验系统,目前市面上还非常少见。

  从几年前兴起至今,VR技术对普通市民来说,虽早已是耳熟能详,但在科博会现场的VR总动员,依然吸引众多观者兴趣盎然,大排长龙,沉浸式体验一把或上天揽月或风驰电掣的酣畅淋漓。对于VR技术落地及相关软内容的开发,已深度融合在此间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次对话,连接了科学和观众

  激光物理、脑科学、半导体、航空航天……这些高精尖的科技除了课本和论文,很少会直接出现在生活中。但如果是几位科学家在身边,和你娓娓道来他们的科研小故事,原本枯燥高冷的科学知识立马变得生动、有温度。

  中国第一个在太空授课的女航天员王亚平身穿蓝色航天员制服,空降科博会现场,和广大青少年现场对话。

  一位一年级的男生怯生生问王亚平:“我也想做航天员,我该怎么做?”

  “飞上太空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王亚平向青少年分享说,“航天员训练项目有8大类,上百个项目。”除了异常艰难的训练,宇航员在太空中还有可能遇到各种意外。此外,电影《地心引力》中遇到的太空灾难也绝不是耸人听闻。但是真正登上太空时,王亚平说她一点都不害怕。“美妙的失重感觉、从太空遥望地球时的灵魂悸动,那颗美丽的蓝色星球醉人的色彩、变幻莫测的表情……”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宇航员,但在她看来,梦想就像宇宙星辰,虽然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从小播下科的种子,不懈地去追寻,就一定可以实现。

触摸“人工智能” 2018上海科博会闭幕

  “脑科学本是神经科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范畴,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科学家惊奇地发现,人脑思维方式可以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提供新的思路,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有了紧密联系和交集……”科博会现场,褚君浩、张旭和范滇元三名院士,分别结合半导体、脑科学和激光各自研究领域的最前沿科技以最通俗、形象的语言做了场面对面的“科学大师话科普”活动,并与现场青年学生分享了从事科学研究心得的几个关键词:好奇、勤奋、坚持、渐进、远志。

  除了科普,科学还以一种更梦幻和神奇的方式——科幻,来到科博会现场。中国科幻重量级作家韩松和江波做客科博会大舞台,与观众来了场亲密对话。科幻和科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江波说,科幻小说并不是仅存在于小说家的脑子中,也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尽管科学与科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过,科学与科幻的不同之处在于,那些被科学家认为是“死路”的科研方向,往往能给科幻作家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科学家和科幻作家像一根神奇的线,一头连接着科学,一头连接着观众,科学的魅力被源源不断传输到观众心里。

  科学、公众、科技、产业……上海科博会为公众搭建了认知科技、理解科技的桥梁,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供了极佳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责任编辑:韩希宇

点击加载

点击加载

发送
普通评论
发送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为你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