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包银消费金融董事长刘鑫解密消费金融“深度场景化”策略

张颖馨经济观察网2018-08-31 10:49
包银消费金融 场景化 金融科技 收藏

  近年来,包括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巨头、部分金融科技公司纷纷杀入消费信贷领域,市场潜藏的巨大发展空间正逐步被激活。

  为何众多玩家蜂拥消费信贷领域?日前,在由经济观察报、《中国金融》杂志、经济观察研究院、新金融家联盟共同主办的2018新金融大讲堂上,包商银行行长助理兼包银消费金融公司董事长刘鑫给出了答案:方便。

  “贷款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方便过,尤其是个人的小额信用类的贷款。其实我们现在赚的还是方便的钱,不是信用风险的钱。”刘鑫说。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也在释放利好政策。8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呼吁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适应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提供和改进差异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支持发展消费信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等。

  刘鑫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这个阶段,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抓住机会,把握好方向感和节奏感,同时也要注意“强身健体”。

  “牵手”金融科技公司

  近年来,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相继“牵手”,在相互协作中共同发展: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带来了灵活性和新兴技术;传统金融机构则拥有数十年的资源和监管敏锐度。两者合力下,客户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包商银行也是这波浪潮中的一员。刘鑫强调,合作主要还是在银行的非核心能力外包。“原来很多事都是银行自己做,现在把部分流程外包出去,比如获客、运营等等。

  有观点认为,银行在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过程中,后者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因为部分银行在掌握相关技术后,自己发展金融科技,最终把平台踢掉。

  刘鑫不以为然,“金融科技公司背后的本质是流量和数据,我们与大型金融科技平台合作,也正是看中这一点。科技的核心在于改变了产业,而产业又改变了金融。”刘鑫以包商银行近年实践为例进行说明,“之前我们的策略是to C,现在变成了to B再to C。金融科技应是像银行做C端用户一样,通过跟大量的金融机构合作,实现对C端用户的触达。未来在流量、数据上不占优势的金融科技公司,确实容易被踢掉。”

  零售信贷市场生态正逐步形成

  “场景为王。”通过线上或线下场景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消金公司,对这句话可谓感受颇深。

  刘鑫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包银最初的定位是“在线生活消费金融服务商”,主要通过移动端开展业务。

  “原来的口号是‘占领客户的手机’,主要让客户下载、注册、绑卡、交易、重复购买等等,现在发现这条路走不通,于是转变方向,要占领用户常用的App。”刘鑫告诉记者,这就是“深度场景化”策略,先把头部金融科技平台搞定,再把产品嵌入到用户常用的App中。基本路线都是to B to C,毕竟在移动世界,通过与大的B端机构合作,开展业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发展升温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进入消费信贷领域,刘鑫认为,零售信贷市场生态正在逐步形成。

  具体来看,在消费信贷类资产和市场大幅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信贷零售商,包括提供消费金融产品的互联网平台、包商银行旗下数字银行“有氧金融”、部分P2P平台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等等,均属于这个行列。而在此之外,还有诸如银行这样的资金批发商角色,以及提供技术、数据、培训、评级等服务的服务商。

  信贷零售商、资金批发商、服务商等主体的参与,促使零售信贷市场生态体系的初步形成。“我们也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现在需要大家多努力形成合力,推动一个有效生态体系的形成。大体系足够好,那个体就会有很好的发展,能力建设也就可以发挥到极致。”刘鑫说,未来包银消费金融也希望将金融科技能力进行输出,但前提是市场份额足够大,参与主体足够多,最终方可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

责任编辑:Rachel

点击加载

点击加载

发送
普通评论
发送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为你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