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光大银行熊福林:打造移动金融生态系统

新浪财经2018-11-02 10:16
熊福林光大银行移动金融生态
银行动态 收藏

中国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熊福林
中国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熊福林

  “2018中国金融年度论坛”于11月1日-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熊福林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熊福林:非常高兴和荣幸有机会与大家进行分享。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光大银行的手机银行。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一部手机、一家银行”,通过手机银行打造移动金融的生态体系。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一部手机在胸口、天下就能任性走”。我们原来出门需要带四样东西:身手钥钱(伸手要钱),这就是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现在有了密码锁和指纹锁,钥匙可以不用带了;有了各种快捷支付,钱包可以不用带了。下一步身份证也不用带了,我们正在与公安部门衔接,将电子身份证放到我们的手机银行之中,今后乘高铁、坐飞机、住宾馆出示电子身份证就OK了。因此,今后出门只需带上手机。

  我想在座的各位嘉宾至少有一部手机,有的可能有两部、甚至三部。可以说,我们对手机是爱恨交加。泰戈尔曾经写过一首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诗的部分内容是这样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现在网上把这首诗作了修改:“世界上最远的不是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据英国的一家机构统计,每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次数大约为253次,每人每天有两个多小时花在手机上,中国人使用的次数和花在手机上面的时间可能更多。

  手机是我们的一个工具,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关键看我们怎么使用。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对手机爱也好、恨也好,但手机已成为人类一个新的“器官”。

  实际上,手机由来已久。据了解,1902年移动通讯就发明了,二战的时候移动通讯已在战场上得以应用,1973年手机得以推向民用。

  银行的移动金融也是随着智能手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手机银行原来作为银行的一个渠道,现在已逐步变成一个重要的平台、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为了加快移动金融的发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光大银行提出了“一部手机、一家银行”的战略定位,让手机银行成为广泛连接的枢纽、业务运营的载体、经营客户的平台。过去银行以卡为载体和介质,今后则是以手机APP为载体和介质。

  按照“一部手机、一家银行”的定位,我们主要聚焦于功能、连接、运营、安全、智能、数据、营销、体验、品牌这九大模块。

  所谓连接,就是把手机当成一个路由器,连接线上线下,比如网银可能通过手机银行扫二维码进行登录,自助设备可以通过手机银行扫二维码进行取款,到支行网点柜台也可通过手机银行扫二维码进行业务办理。

  大家可能会说,既然手机银行这么方便,安全吗?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手机银行使用的安全,始终是银行第一位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在手机银行的安全上有智能风控、动态风控。现在生物识别技术,如刷脸、指纹、手势等,在我们的手机银行上都有很好应用,下步还将引入声纹技术的应用。

  “美好、触手可及”,这是我们手机银行的品牌主张。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希望通过以手机银行为主的移动金融生态的打造,让人们的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马云曾说:银行不改变,我们来改变银行。现在银行和互联网公司都在改变。

  比尔·盖茨曾说:银行将是21世纪最后的恐龙。实际上,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只要有经济活动发生,银行的业务和服务永远不会成为最后的恐龙,但银行的形式和形态会发生变化。

  写BANK3.0的布来特·金说:业务照办,银行再见。银行不再是要去的地方,而是要做的事情。实际上,他的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银行今后会移动化、融入化、无感化。当你不需要银行的时候,你可能对银行没有什么感知,当你需要银行的时候,银行就在你身边,随时随地为你提供服务,这就是无感式的移动金融。

  在移动金融生态系统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这些科技都会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我们非常愿意加强与科技公司和社会各界的合作,我们光大银行始终秉持一个理念就是“开放、合作、共赢”。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合作的姿态、创共赢的生态。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Rachel

点击加载

点击加载

发送
普通评论
发送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为你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