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低频的银行APP如何在运营中秀出互联网产品的骚操作?

汪晨中国电子银行网2018-11-14 10:30
银行APP黏性低频第三方支付流量
独家新闻 收藏

  具备高频、刚需属性的App活法总是相似的,而低频、非刚需的App想要活下来,一般都得身怀绝技。

图片来源:电影《让子弹飞》
图片来源:电影《让子弹飞》

  正如2014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功能的上线被马云视为对支付宝不啻“偷袭珍珠港”的打击,春节期间铁打不动的收发红包习俗是天时,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信应用自诞生起便自带的强社交属性为地利,当时便已稳坐国内IM应用市占率头把交椅的用户规模和流量为人和。

  这样一套“高频、刚需、强社交”的支付业务组合拳打下去,纵然马云熟读金庸,深知“有人就是江湖”的道理,在当时也一时难以找到一条对标微信社交支付的应对之道,至于病急乱投医的“支付宝圈子”和充满开心农场即视感的蚂蚁森林,也都是后话了。

  而一开始被支付宝以使用体验把用户带跑的,正是电子银行。

  诚然,电子银行在2018年的当下,衍生出了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移动App集团军,已经在用户体验和用户黏性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但相对于画风短平快、充分满足快节奏社会快餐式需求的互联网App来讲,仍然是一类较低频的应用。

  而作为核心的线上化存、贷、汇、付业务在那些较为强势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面前也失去了不可替代性。那么,在低频、刚需不刚的现实下,银行App今后的道路该怎么走,又有哪些来自其他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运营经验可借鉴?

  刚需不刚,强需必强

  那些没有在刚需的大风口上找到一个好位置坐收流量的产品,活的少,死的多。而活下来的大多数爬上了名为强需求的救生筏,死掉的一多半只抓住了名为弱需求的救命稻草。

  典型的低频应用当中,旅行App中的强需求是真实的点评和游记,装修App中是建材比价与实物效果。相对而言,某个经典创业失败案例中“懒得不行的男大学生的付费洗衣需求”便被一次次人为破坏造成的停电反证出是弱需求(甚至可以说是伪需求),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男主角的创业项目“响指感应电灯”也是典型的弱需求——不是每个人都会打响指制造声音开启点灯。

  银行App当中的强需求又有哪些?信用卡服务、部分银行的结汇购汇业务、包括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强需求。目前很多银行将信用卡线上服务从手机银行App中分离出来,上线信用卡App独立运营,以信用卡业务强需求带来的稳定流量为基础探索互联网产品化发展,已经逐渐被证明是非常明智的决策。

  流量不够,找场景要

  在银行看来,流量总是在高墙外的花花世界中更多,在更接地气的用户生活场景中更多。但有业内人士指出,并不是场景带来了流量,而是场景把分散在全网中的流量按照属性划分进行了归集。每个流量都带有其需求上独一无二的特性,所以场景生意实际上更是跑马圈地、构建壁垒,也是对核心消费行为之外的弱需求进行批量归纳,以期定制以用户增值服务为名义的统一解决方案。

  很多互联网产品都已经把应用场景扩展玩出了花,比较正常的有地图应用附带商圈导航和打车服务,比较夸张的有求职App把留言区做成了流量不输一些过气老牌论坛的八卦吐槽SNS社区……

  而最近的一些银行服务调研报告中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银行App用户希望银行移动平台能在公交充值、医院挂号等方面提供接口服务,类似的服务尽管已有一些第三方支付提供,但可能由于服务质量、用户信任度等原因,银行入局还是有着较高的呼声。

  由此可见,银行App在应用场景扩展中仍大有可为。

  在应用场景扩展的尝试中,开放银行也被认为是引领银行多元化发展的利器。开放银行是一种利用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技术帮助银行与第三方实现数据共享的战略模式。在开放API时,银行还可以通过决定开放哪些API以及和谁共享API,以保持对API的高度控制。

  银行可以区分API的开放性,选择种类和开放程度与自身战略相符合的API。开放银行无疑是当下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大方向。银行通过开放API 构建开放式生态体系,与第三方机构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关系。双方通过差异化互补,布局更广泛的业务范围。用户在银行开放的过程中,也能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

  有了圈子 就有黏性

  很多垂直类App本身便自带社交“圈子”属性,汇聚了大量属性相似的流量,可以帮助用户彼此之间建立社交关系,也是一种用社交关系黏住用户的阳谋。

  对于银行而言,在自有App当中建立社交平台、打造用户圈子似乎不太现实,但完全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引导客户与银行服务人员、客户与客户之间的良心互动,也能更方便地倾听用户反馈,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

  类似的做法在国外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如澳大利亚国家银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简称NAB)已经建立了一套专注于通过社交生态来提用户服务的系统。NAB在社交应用上拓展服务渠道,用户可以在Facebook、Google+和Twitter上享受到服务。同时NAB也从相关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取用户反馈和建议。目前,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使用社交媒体开展业务。

  综上,凡是能够抓住强需求、场景流量和社交圈子黏性的互联网应用产品,即使低频也有可能活下来,甚至活得还不错。认为银行App运营难以改变低频使用、需求痛点不敏感的现状而注定秀不出互联网级别操作的,别急,先让长线运营的子弹飞一会儿。

责任编辑:Rachel

点击加载

点击加载

发送
普通评论
发送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为你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