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金融赋能不是无条件的

张宏斌金融时报2018-11-22 10:15
金融赋能普惠金融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 收藏

  支持小微企业,支持民营企业,最近一段时间,在金融领域成为了热点,各种考核目标接连出炉,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力会给小微及民营企业融资带来更多机会。同出一辙,金融扶贫在近些年也是金融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各地方均设定了金融扶贫的具体考核目标,这对于扶贫攻坚工作来说,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简言之,上述行为都是金融赋能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金融赋能不是无条件的,更不能以“运动”的方式推动,需要关注的是,金融机构为了完成某些指标任务,降低条件,增大风险敞口,抑或其在企业性质的标准上向着考核要求贴近,造成与实际情况的较大出入。

  金融赋能的前提是,被赋能者具备创造价值回报的能力,同时,这种能力所带来的收益足以覆盖还款总额。毋庸置疑,一家规范、良性运转的企业获得贷款的几率会更高,因此,金融赋能需要供给方对需求主体进行细分化的支持。以小微企业为例,该群体数量大、门类多、抗风险能力弱,但成长性良好的企业,一般都属于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也就是说,容易拿到贷款的企业,其本身的“能”是不弱的。金融赋能的确要看需求对象的“能”,需求方的“能”够强,赋能方会助其发展得更好。

  在普惠金融领域,赋能是经常被提及的,这里的赋能包括了两个维度,对金融服务需求方的赋能及对金融供给主体的赋能。对需求方的赋能同样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让有意愿通过自身努力创造价值回报的主体,具备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资源等;其二是对其赋予必要的金融支持。对供给方的赋能,核心是帮助传统金融机构具备服务弱势群体的意识及能力,这其中,赋能的主体往往是一些着眼于普惠金融的投资、咨询及服务机构。此外,数字技术对于普惠金融的推动力在不断增强,线上与线下场景的融合为普惠金融供需双方都带来了更多机会。

  金融赋能不能只是体现在信贷占比上,重点还是要看结构和质量。从结构角度看,各家金融机构应该对自身的客户按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做好阶梯式的分类,部分属于过剩产能的经营主体面临转型或退出,而新兴产业主体尚处于初创期。这种迭代就要求银行主动优化其信贷结构,这就是赋能要注重调结构。从质量来看,银行产品的设计需要更有针对性,或者说,更多地创新非标化的产品,而标准化的信贷服务未来更多是由互联网平台主体承担。因此,提高自身的信贷质量的关键是与客户深度融合,为客户设计更具前瞻性的一揽子融资计划。

  金融赋能还要提升供给方的能力。产业转型,金融业面临更大的变局。金融赋能不能单单依靠传统的银行,也就是说,要更大程度地激活直接融资市场。众所周知,构建新的产业生态,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或者说,增强产业创新能力,金融创新也必须能够跟得上。一直以来,直接融资的必要性一直被业界强调,但缺乏针对相应投行业务的发展环境的营造。从本质上讲,把赋能的任务大部分放在银行身上,并不能鼓励金融创新,这种带有抑制性的赋能很难使金融与产业进入良性互益的通道。

  金融赋能需要给市场释放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供需匹配有其内在规则,监管部门主要是保持市场的秩序,控制风险则是所有主体的共同责任。如何让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是当务之急,实体经济首先要能够有向好的趋势,金融的力量才可能释放出来。同时,产业政策的推动、为企业减负、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给予金融供给主体更多创新空间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缺乏上述一些必要条件的支持,金融赋能只可能是昙花一现。

责任编辑:方杰

点击加载

点击加载

发送
普通评论
发送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为你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