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银行不良率创下新高怎么办? 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或建立

胡群经济观察网2018-12-06 08:33
银行不良率
银行动态 收藏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3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75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7%,较上季末上升0.01个百分点。

  “2018年3季度不良贷款余额达到2.03万亿,绝对值接近2003年的高位水平;不良率升至1.87%,亦创下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新高点。”普益标准的分析报告称。

  “现在总体风险可控。”12月1日,中国银保监会财务会计部(偿付能力监管部)主任赵宇龙在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瞭望智库联合主办的“第三届(2018)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称表示,应尽快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明年要警惕的两大潜在风险:“黑天鹅”和“灰犀牛”。“黑天鹅”是不可预知的,而“灰犀牛”是熟视无睹的,两者的突然爆发才是真正的风险。监管方面应该尊重规律、尊重常识,改革中的风险仍然需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金融严监管不断深入下沉,实体经济多年高速发展积累的风险逐步显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增速在2017年稳定了一年后重新上升。但明年不良资产双升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的《2019年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预计,2019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或呈现稳中微升态势,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将面临较大的不良贷款压力,但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将保持在2%以内。

  风险防控初见成效

  “从中央来看,给我们定的任务是三年攻坚战,刚刚过了一年不到,未来任务艰巨。现在市场虽然取得了风险防控初步的成效,但并没有说可以现在歇歇松口气的情况。”赵宇龙表示,三季度大型银行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大概0.6个百分点,资本的充足率上升了0.4个百分点;但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率上升了一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是否有抵御风险的能力,不仅取决于自身是否强大,更要看敌人是否强大,可能目前金融机构都很健康,但不知道有多大的风险需要去覆盖、去抵御,不能看到现在指标很好就一定不会出问题。

银行不良率创下新高怎么办? 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或建立

  毕马威发布的《2018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 信贷资产的不良贷款规模持续增加,但增速放缓,不良贷款率与2016年末基本持平,整体的信贷 质量在稳步改善。

银行不良率创下新高怎么办? 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或建立

  根据上述两图所示,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信贷风险较2016年已经得到缓解,虽 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进一步上涨,但是各类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趋于平稳。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基本维持稳定,不良贷款率略微减小。

  截至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8018亿元、4292亿元、96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47%、1.70%和0.73%。

  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2017年及2018年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趋势都较为明显,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017年高达3.16%,2018 年三季度末继续上涨至4.23%。

  2018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0.73%,较上季末上升2.03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38%,较上季末上升0.05个百分点,整体风险相对更可控。

  “从保险业来看,行业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45%,在176家保险公司中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保险公司有3家,达标公司的资产规模占比均高于99%,行业流动性风险可控,寿险公司积极应对晚期给付,业务结构不断优化。”赵宇龙称。

  明年不良率或微升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业向高质量发展也变得至关重要。然而,明年金融业将可能迎来中低速发展期。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金融很可能会比经济扩张得快,但是这个规律反向也是有用的,当经济增速下降的时候,金融会萎缩得比它要快。”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如果经济增速放缓,金融风险就有可能会有所暴露,于是管理和防范风险,特别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就成为一个不变的任务。

  “2019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或呈现稳中微升态势,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将面临较大的不良贷款压力,但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将保持在2%以内。”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预计,2019年GDP增长在6.5%左右,中国经济依然处在“大调整”关键时期,并未走上所谓的“新周期”,这个“大调整”过程可能还将延续3-5年。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程实预计,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达到6.6%。 12月2日,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胡建忠在出席《中国企业家》杂志与国厚资产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不良资产50人论坛上预计,在未来三年,中国金融体系和实业当中的不良资产,持续上升将是一个确定性的事件。主要基于四方面的原因,一是防风险、去僵尸、去杠杆等过程以做减法为主,下行将是常态。二是,过去支持信贷和财政的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产能过剩如果不去,新的增长点没法培育,去产能过程也是滋生不良资产的过程。三是房地产及相关行业风光不再。四是严监管,过去不良资产长期潜在水下,同业的体会是有些不良情况就是数字游戏,强监管会加剧不良资产的暴露。

  建立市场退出机制

  “金融只有帮助实际资本的运动和循环,才可能创造新的价值;只有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活动才是好的金融活动;只有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营造好的金融环境和生态,才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称。

  对于如何完善长效监管、防控金融风险,赵宇龙给出两个建议:

  一是,金融要回归本源、回归实体经济,但是不同的金融部门各有本源,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各自的资金性质去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回归本源,就是回归实体经济,但是在金融里面有不同的部门,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等,在市场也有不同的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等,有不同的市场,这些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市场聚集着不同性质的资金。

  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资金性质和可承受的风险并不一致。对于银行部门所管理的交易目的的资金,最重要的是流动性,因此流动性管理对银行非常重要。对证券市场、证券部门所管理的投资动机的资金,最重要的是收益性,而保险部门在保险市场的资金最重要的是安全性,所以“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在三个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市场的侧重点不一样。这要求监管层在很多监管政策上面要注意做区分,避免不同性质资金的跨界配置和错位投资。

  二是,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的市场纪律约束,建立金融机构正常的市场退出机制。

  首先,要正确的认识市场退出,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意,市场退出机制有利于激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和有效防控金融风险,防止金融机构盲目激进经营和过度负担。依法果断的淘汰存在严重违法违规和资不抵债等问题和金融风险机构,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建立和健全金融市场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就是要建立规范、系统、有序、可操作的市场退出机制。市场退出是正常的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市场退出不代表监管失职,而是正常的市场出清的一种方式。

  从国际上看,市场退出是金融市场的一种常态。比如,美国2015年—2017年间,破产的银行家数分别是8家、5家和8家。近年来最高峰是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有140家、157家;保险公司在2015年—2017年间进入破产清算的分别是27家、31家和20家。

  另外,市场退出是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如果金融市场没有退出机制,暂时性的维持措施只能使风险被掩盖、推迟或者转化为另外一种更加严重的风险,并不能真正的彻底使风险消失,问题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我建议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明确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的触发条件,形成对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双向硬约束,激活存款保险制度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性保障基金在市场退出和金融消费者救济方面的应有作用,探索建立金融机构的多层次退出机制,确保打赢、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赵宇龙称。

责任编辑:晓丽

点击加载

点击加载

发送
普通评论
发送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为你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