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银行需要什么样的智能投顾

中国网2018-12-06 17:23
银行智能投顾
金融AI 收藏

  智能投顾进入中国已两年,智能投顾在中国市场不温不火,在资管新规的大背景下,金融科技公司要将自身的技术优势与银行的用户产品优势相结合,推动智投在银行体系的发展,实现共赢。

  智能投顾的发展现状

  自2016以来,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就开始引入智能投顾的概念。目前来看总体规模仍相对较小。据专家估计,目前整个中国智能投顾市场规模在300亿至500亿左右,而老百姓们更熟悉的理财产品市场余额已超20万亿元(截至2018年7月),二者体量相差了数百倍。

  从业绩表现看,多家智能投顾服务商的投资表现情况良莠不齐。据《2018上半年中美智能投顾产品表现测评》(以下称“测评”),2018年上半年A股疲软,市面上多家智能投顾服务商却未能帮投资人躲过这波下行。智能投顾发展缓慢和表现不佳,主要可以归因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大部分投资者在配置可投资资金时,往往会把智能投顾当做几种投资方式中的一种,这样投资者难免将智能投顾的收益与一些固定收益类产品(如P2P、信托等)作类比。这使得投资人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构建一个投资组合,把资金分别放在债权、股票、基金和智能投顾里。这导致了智能投顾在规模上无法实现几何级增长。

  第二,智能投顾服务商在为客户作配仓建议时,有时会更多地依赖于基金经理的尽调而形成组合(MOM,管理人之管理人模式),而非依据对市场的解析作配置建议。人的主观判断出错,是智投产品收益表现有时不尽如人意的一个原因。

  但是从智能投顾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上述两种情况都有违智能投顾的初衷。智能投顾的初衷是希望根据投资人的需求和风险偏好,把其能配置的全部资产进行一个整合包装和有效配置,而并非让投资人自己再去做一个“大配置”,此其一。

  其二,所谓“智能投顾”,其最大的“智能”之处在于,能用量化的方法预测市场的涨跌,由此为客户进行配仓、调仓建议。无论是模型基于机器学习进行的资产配置,还是基金管理人基于经验运作的MOM,二者就方法论来说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后者主要依靠经验判断,并非是智能投顾产品的逻辑。

  智能投顾2.0:资产将外延扩展至银行“宝类”产品、理财产品

  如果说智能投顾1.0时代(2016年至2018年)解决的是智能投顾的概念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及投资人对智能投顾认知初步建立的问题;那智能投顾2.0时代要探索的则是如何将智能投顾从银行服务矩阵的一个子服务变为根服务。

  近期资管新规对金融机构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客观上会对智能投顾从1.0时代迈入2.0时代有所裨益。

  自2017年末至2018年上半年,资管新规文件陆续推出。监管部门要求银行把非标准化产品往标准化的方向转(非标转标),要求严控资产错配,要求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这样就将资管产品置于统一标准下进行管理。

  目前,一些银行也纷纷行动,发行了一些净值型产品,这就给了智能投顾市场一个契机,能够把银行这种虽未完全标准化,但正在向标准化的道路上转变的产品纳入进来。现在的非标产品在未来将不再合规,未来的智能投顾可以至少统一银行圈和基金圈的产品,而智能投顾本身也会从1.0阶段的产品,升级到2.0阶段的服务。

  具体到操作层面,目前智能投顾的几大类资产中,原来智能投顾资产大类中的货币基金可以用银行的“宝类”产品替代,原来资产大类中的债可以用银行的理财产品替代。

  这样,银行可以将自己的宝类产品、理财产品等“包入”智能投顾里进行“销售”,这点对于作为商业体的银行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

  要做到这一点,操作层面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交易的复杂度。基金的交易系统和理财的交易系统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之间原来没有交互,现在要创造一个中间的交互,这点在技术实现上很复杂。这方面的探索目前正在积极进行。

  二是容量问题。银行“宝类”产品的容量可能会小于货币基金的容量。如果“宝类”产品的容量有限制,需要有备选类或替代类的产品作支持。

  智能投顾2.0将更智能地完成客户认知

  智能投顾2.0相较1.0版本的演进之处还在于,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2.0版的智投或可允许银行基于投资人的收入和负债情况,作出更加贴近投资人的真实风险承受水平的风险偏好评估,即完成更好的客户认知。

  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是有场景性的,一个人的财务也是由无数个小财务来构成的:养老,送孩子出国,换一个大房子,等等。2.0版的智能投顾可以基于场景的为投资人定制投资方案。

  前一段时间,有只名为“中欧养老2035”的基金受到很多人关注。这只基金是针对在2035年退休的客户设计的。这只基金的特点是会为客户做跨期风险管理——当时间距离2035年(即退休日子)很远的时候,基金会采取偏激进的投资方法;当时间越接近2035年的时候,基金的投资方式越保守;在2035年快到的时候,基金会以极其保守的方式投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投资人的退休生活质量。

  这其实也符合投资逻辑:再激进的投资人对于近期需要用到的钱,也会相对保守;同样,再保守的投资人对于30年后退休要用的钱,也会希望能以更高的风险获取更高的收益。

  现在发的是“中欧养老2035”,之后能不能发2036、2037、2038呢?理论上可以,但是实务上做不到。因为合规要求每一个产品都要报备,都要雇用基金经理,都要设定不同的投资方式,都要有独立的后台管理和清算体系,现有的客户体量支撑不了一个基金公司发行多只类似的产品。但是这种投资方式用智能投顾是可以做到的。理论上我们只需知道投资人(客户)的三个数据:一是客户最大承受的风险是多少;二是希望投资多少年(投资期限);三是目标期限后需要用到多少钱,智能投顾2.0就可以针对每一位客户的不同需求,为他们定制千人千面和千时千面的、跨期风险管理目标式的智能投顾系统。

  智能投顾后2.0时代:投资+保险

  智能投顾若发展到2.0阶段,其实已经能比较好地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了,之后的一个探索方向是“投资+保险”的大财管概念。

  投资和保险是家庭理财不可分割的两面,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来看,保险或许更值得关注。因为保险是托底性质的财富管理安排,一般会建议家庭在托底问题解决后再考虑投资。不然,家庭若忽然发生不幸,即便之前的投资收益再好也都将成枉然。将保险放入整个智能财富管理并形成完整的体系,会是智能财富管理后2.0的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韩希宇

点击加载

点击加载

发送
普通评论
发送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为你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