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我国第一家互联网银行探路普惠金融
“微众银行一小步,金融改革一大步”,这是开业之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微众银行的殷切勉励之语。
2014年12月12日,由腾讯公司及百业源、立业集团等深圳知名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微众银行正式获得原银监会开业许可;同年12月16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并领取营业执照,成为国内首家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它的开业被视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由于从一诞生就带有强大的创新基因,业界对民营银行寄予厚望,希望借助这一改革创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并在金融领域形成“鲶鱼”效应,推动金融业改革。
民营银行的艰难探索之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仍存在大量传统银行触达不易、服务不充分的中低收入人群,主要包括从事生产、物流和服务行业的城市蓝领及进城务工人员、小微企业经营者、自雇人士以及偏远欠发达地区民众等长尾客户。由于日常金融消费和生产经营需求长期得不到充分满足,这些人群对现代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并不高。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作出了通过发展普惠金融,解决金融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金融获得感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并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从而为银行业坚持主业、回归本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微众银行作为银行业改革创新的产物,自成立起就以践行普惠金融为己任,将自身定位为专注于服务微小企业和普罗大众的互联网银行。
“微众银行自2014年筹建之初,就将发展战略确定为‘普惠金融为目标、个存小贷为特色、数据科技为抓手、同业合作为依托’并坚守至今。”微众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李南青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开业三年多来,微众银行做到了三个坚持:坚持普惠金融战略定位不动摇,专注于普罗大众和小微企业客群,针对其痛点提供小额、便捷的贷款、存款、理财和支付结算等服务,促使普惠金融落地生根;坚持创新驱动业务发展不松懈,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金融科技领域探索创新,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金融服务实践,力求成为国内外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领域的先行者;坚持差异化、特色化道路不停步,连接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构建开放的金融服务生态圈,共同服务普罗大众和小微企业,承担市场“补充者”角色,寻求适宜自身发展的广阔蓝海。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微众银行资产和业务规模稳步增长,财务表现持续向好,主要风险和监管指标优良,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在取得进步和成绩的同时,微众银行也面临一定不足和挑战,主要包括同业负债占比过高、资本对业务发展支撑不足、小微业务模式尚在探索之中、个人业务结构较为单一等问题。
“这需要微众银行积极运用科技力量在普惠金融的道路上持续创新探索、不断补齐短板。”李南青表示。
打造“普惠金融”业务和风控新模式
受制于成本、风险和收益的结构性不对称,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惠及两类群体:一是财务状况较差,二是居住地区较偏远。
据李南青介绍,开业三年多来,微众银行按照既定的战略定位,以深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重点拓展两大业务领域:一是面向长尾人群提供小额消费贷款,助其提前实现美好生活;二是面向小微企业提供经营周转贷款,助其创业创新成功。同时在服务方式上,也相应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全线上,追求高覆盖和好体验;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O2O),植入场景和实体。
结合上述两个维度,微众银行借助先进的金融科技手段,在2015年5月推出了定位大众客户的首款小额信贷产品“微粒贷”,并结合应用场景陆续推出了“微车贷”、“车商贷”和“微路贷”等一系列小额信贷产品。
与此同时,为确保各项业务健康发展,微众银行针对普惠金融业务的新特点,利用自身优势探索出一条大数据风控之路。微众银行以大数据为核心构建风控规则,引入逻辑回归、机器学习等方法,建立社交、征信和欺诈等系列风控模型。在此基础上,将人行征信和公安等传统数据,与社交和行为等新型数据相结合,更全面评估信用风险;将大数据与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生物技术相结合,更精准地识别客户身份、防范欺诈风险;引入第三方电子存证管理、机器人客服和机器人催收、数据访问安全体系,控制全流程线上操作的潜在风险。
未来将引领金融科技发展
微众银行通过自主创新,大力研发和应用金融科技,较早走出了一条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为国内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深化金融业供给侧改革、解决金融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并在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和增强人民群众金融获得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未来五到十年,金融科技对全球金融业的巨大影响将逐步显现。对此,李南青表示,微众银行未来一段时间,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目标发展:一是共建普惠金融生态圈,协助国内中小型金融机构真正形成“利用科技、践行普惠”的能力,不断扩大新型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的覆盖面;二是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将该行在消费金融领域积累的运用大数据风控和互联网技术的良好经验和资源,积极应用到小微金融领域,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金融难题,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可行路径”;三是引领金融科技发展方向,实现并巩固持牌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方面的领先优势和主导地位,以此正本清源,使金融科技回到监管框架内;四是定义国际标准,推动中国金融科技的标准和实践成为国际标准,不断强化我国对全球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王超
点击加载
点击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