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金融工作需要专业精神 由人民银行专场记者会说开去

李庶民金融时报2019-03-11 16:18
记者会金融工作精神易纲专场
政策速递 收藏

  3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金融改革与发展”记者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等四位行领导出席并回答记者问题。此次记者会给人一个突出的感觉——专业。记者会上,仅专业名词就有不少,如风险溢价、超额存款准备金、套期保值等,若没有金融专业学习的经历,没有一定的专业储备,不提前做功课,未必都能听得懂。

  金融专业精神如何体现?透过这次记者会,能够有直观感受。

  专业精神需要逻辑论证。探讨金融专业问题,要“宜细不宜粗”,用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例如,在回答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时,易纲首先指出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进而表示不良率会反映在风险溢价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风险溢价的两个途径,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更充分的竞争;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交易成本。这样环环相扣的逻辑论证就澄清了一些误解,让大家明白贷款利率的高低不是主观的想当然,而是要通过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的合力才能解决。如果不是这样掰开揉碎地进行专业解释,就难免让人们把融资难问题想象得过于简单,进而对金融机构产生误解。

  专业精神需要数字说话。整场记者会,无论是易纲行长的回答,还是陈雨露、潘功胜、范一飞三位副行长对各自分管领域问题的回答,都有大量的数字支撑,这是专业精神的直接体现。例如,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易纲通过拿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率与欧元对美元的波动率和英磅对美元的波动率进行数字对比,证明人民币汇率是相对稳定的,使大家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

  专业精神需要国际视野。当前,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紧密相关,国际视角的比较是央行金融工作专业性的又一体现。记者会上,易纲通过对比我国与美国、欧洲、日本的存款准备金率,说明我国如何确定合适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从而让媒体和公众全面理解政策考量。而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问题,易纲关于“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表是根据中国改革开放需要决定”的表态,更是通过专业精神彰显出国际视野之下的中国自信。

  不过,专业精神并不排斥通俗的表达。发布会上,“几碰头”“几家抬”“三支箭”的表述,都是浅显易懂的词语;“丈母娘选女婿用上征信报告”的举例,被很多媒体用于新闻标题;银行业统一APP“云闪付”初步建成,移动支付覆盖公交、地铁、菜市场、超市等便民场景,这些介绍更是为百姓喜闻乐见。

  金融工作发挥专业精神,就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此次记者会上,几位央行行领导的表现精准诠释了专业精神,同时也代表着广大央行干部职工的专业精神,正是凭借这样的专业精神,确保了复杂条件下金融监管正确的顶层设计和基层路径。

  金融工作发挥专业精神,需要持续普及金融专业知识。央行每年都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等活动,而两会记者会这种权威发布与阐释,本身就是一场金融知识“公开课”。自去年以来,央行相关负责人多次就经济金融热点问题接受采访、答疑解惑,也是一种金融专业精神的传播。

  金融工作发挥专业精神,还需要新闻媒体自身专业精神的加强。近年来,金融领域一些政策误读甚至市场波动正是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并非由于信息不公开,是公开的信息没有被透彻理解。因此,媒体记者报道央行工作和金融工作时,应加强专业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和政策理解,不能想当然,不可断章取义、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人云亦云,更不能误导公众。此次记者会上,陈雨露在回答《金融时报》记者关于金融业综合统计的问题时表示,“《金融时报》问的问题比较专业”。笔者理解,这是对专业媒体、专业精神的肯定,也值得媒体朋友们共勉。

责任编辑:松崎

点击加载

点击加载

发送
普通评论
发送
普通评论
普通评论

为你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